Banner

新闻动态

首页>新闻动态>内容

气调库运营中如何避免“人气”破坏?—— 管理与出入库操作常见误区分析

2025-09-25

气调库运营中如何避免“人气”破坏——管理与出入库操作常见误区分析

摘要:气调贮藏通过精确控制库内气体成分,有效延长农产品保鲜期。然而,人为因素(“人气”)成为影响气调效果的关键变量。本文深入分析管理与操作中的常见误区,并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,为气调库高效运营提供实践指导。

一、“人气”破坏:气调库的隐形杀手

气调贮藏技术的核心在于创造并维持一个低氧、高二氧化碳及适宜温湿度的稳定环境。任何微小的气体泄漏或成分波动都可能使保鲜效果大打折扣。在众多影响因素中,人员的管理与操作(即“人气”)是最活跃且最不可控的因素。常见的“人气”破坏主要包括:

1.频繁开关门:导致外界空气大量涌入,破坏稳定气体环境。

2.不规范出入库:作业时间过长、流程混乱,延长库门开启时间。

3.安全意识薄弱:人员贸然进入未充分通风的库房,引发窒息风险。

4.监控与维护疏漏:对设备运行状态和气体成分变化响应不及时。

二、常见管理误区与操作误区剖析

误区一:“进出自由”——门禁管理形同虚设

•错误认知:将气调库等同于普通冷库,认为短暂开门影响不大。

•后果分析:一次非必要的库门开启,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设定的气体浓度,直接导致能耗增加、产品货架期缩短。

•纠正措施:

◦建立严格的门禁管理制度:明确授权人员,规定进出事由。

◦设立缓冲间(气闸):对于大型或高标准气调库,增设缓冲间能有效减少内外空气直接对流。

◦优化作业计划:尽可能将多次出入库任务集中安排,减少开门频次。

误区二:“速战速决”——忽视出入库操作规范

•错误操作:入库产品未预冷、堆码不当阻碍气流循环、出库时野蛮装卸。

•后果分析:未预冷的产品带入大量田间热,大幅增加制冷负荷;不合理的堆码会导致库内温度不均、局部变质;装卸碰撞造成产品机械损伤,加速腐烂。

•纠正措施:

◦强制预冷:所有产品必须在达到或接近贮藏温度后,才能进入气调库。

◦标准化堆码:遵循“五距”原则(墙距、顶距、柱距、灯距、垛距),确保冷风循环畅通。

◦规范装卸流程:使用软质垫料,轻拿轻放,采用托盘化运输。

误区三:“人定胜天”——忽视安全规程与应急预案

•错误认知:“我就进去拿个东西,很快出来,没事的”。

•后果分析:气调库内低氧环境可在数十秒内导致人员昏迷甚至死亡,风险极高。

•纠正措施:

◦强制安全培训:所有相关人员必须接受气调库安全知识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。

◦完善应急设施:库外醒目位置设置“危险、低氧”警示牌,配备氧气呼吸器、安全绳、检测报警仪,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。

◦执行“双人同行”制度:任何人员进入气调库前,必须库外有监护人,并严格履行挂牌、登记、通风、检测程序。

误区四:“重贮轻维”——缺乏系统的监控与维护体系

•错误操作:过于依赖自动化系统,忽视人工定期巡检;对设备的小异常置若罔闻。

•后果分析:传感器漂移、阀门微漏、密封条老化等问题逐渐累积,最终导致气调环境失控。

•纠正措施:

◦建立多维监控体系:结合自动化系统与人工定时记录,交叉验证温度、湿度、O₂、CO₂数据。

◦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:定期检查库体密封性、门封条、管道阀门,及时更换老旧部件。

◦建立快速响应机制:一旦发现数据异常,立即启动排查流程,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。

三、构建“人库合一”的科学管理体系

避免“人气”破坏,本质上是将人的行为纳入标准化、制度化的管理框架。

1.制度先行:编写详尽的《气调库标准作业程序(SOP)》和《安全手册》,让每一步操作有章可循。

2.培训到位:定期开展理论与实操培训,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员工对操作不当后果的认知。

3.责任到人:明确库管、巡检、维修等各岗位职责,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。

4.文化浸润:培育“敬畏规程、注重细节”的安全文化,使规范操作成为每个人的肌肉记忆。

气调库是一项精密的系统工程,其运营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“人气”的有效管理。唯有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、严格的流程控制、持续的安全教育和深入人心的责任文化,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失误,确保气调贮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,最终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与企业安全高效运营的双赢目标。

气调保鲜库


气调保鲜库为何比普通冷库保鲜效果更好?揭秘气体成分的奥秘

气调库为何保鲜效果更胜一筹?—— 深入解析气体成分调控的奥秘